不久前,笔者正驾车经过沈阳市和平区抚顺路与延边街交汇的节点时,偶然间注意到了抚顺路旁一个庭院里,一栋与众不同的小洋楼引起了我的好奇。这座小洋楼具有独特的风格,外观别致,看起来颇为吸引眼球。好奇心驱使我将车停靠在路边的停车位配资导航之家,随后下车仔细探访。
这座洋楼的外形类似“品”字,整体设计受到欧式建筑风格的影响,共有三层楼。中心部分的高度超过两侧,展现出一种对称的美感。高出的中间部分镶嵌着一个古典的罗马式大圆钟,显得十分醒目。整座建筑被青灰色的外墙覆盖,搭配精致的白色线条装饰,看上去既典雅又不失现代感。屋顶是一个铺有灰瓦的坡屋顶,低层的门窗均采用券拱形设计,而二层和三层的正面则配有宝瓶镂空式的露天阳台,为建筑增添了一份灵动。建筑正中央最为显眼的地方,赫然镶嵌着五个大字:奉天纺纱厂。
展开剩余70%根据资料显示,奉天纺纱厂成立于1923年,创办者是当时的东北地方军阀张作霖。这是一家官民合办的股份制纺纱厂。提到创建这家工厂的缘由,不得不追溯到1919年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东北地区的物资十分紧缺,尤其是棉布市场被外资垄断。时任奉天省省长的王永江提出建议,希望张作霖能筹办一座自主的纺纱厂,以打破外资的影响,保障本地供应。张作霖对此十分赞同,决心推动此事。
于是,在1923年,奉天纺纱厂正式以官商合办、股份经营的形式投入生产,成为东北地区最早且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民族棉纺企业。当时,该厂的成立标志着地方工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1928年皇姑屯事件发生后,张作霖遇袭身亡,张学良开始主政东北地区。东北易帜后,奉天纺纱厂更名为辽宁纺纱厂。然而,随着“九一八事变”的爆发,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了这座工厂。抗战胜利后,国民政府接管了厂房,并将其更名为沈阳纺纱厂,曾因出色的产品获得国民政府金质奖章。革命后,沈阳解放,东北人民政府接管了该厂,并将其重命名为东北第八纺织厂。1955年,企业转变为国营第八纺织厂,1958年再次更名为沈阳纺织厂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民主革命时期,奉天纺纱厂曾是工人运动的重要基地,曾多次发生工人罢工事件,见证了历史的变迁。
当我在这座富有历史意义的老工厂前拍照时,附近的一位老爷爷与我攀谈了起来。这位大爷告诉我,实际上,这栋建筑并非历史遗存,而是一个“赝品”。几年前,房地产开发商拆除了奉天纺纱厂的原有建筑,随后又根据原建筑的样式进行了复建。然而,细心的人士可能已经注意到,历史照片中的奉天纺纱厂办公楼只有两层,而眼前所见的新建筑则是三层,此外在很多细节上也有明显的区别。这样的说法在网络资料中得到了证实。院子里走出来的一位女员工补充道,目前这栋建筑内是一家环保公司的办公楼。
这便是奉天纺纱厂的一个传奇故事。在城市历史的探寻中,笔者的脚步依然在延续,继续发掘这些藏于城市中的老建筑的故事。
发布于:天津市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